前言 // 喜欢关注汽车资讯的朋友,常常都会看到某某品牌又发布了一款概念车。但概念车又是作为一个“奇葩”的新时代产物,貌似只活在虚幻的舞台中央,无法走近我们的生活。厂家既不能靠概念车来盈利,又不能让它上路。说实话,厂家如此大力地研究概念车,难道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吗? //
概念车怎么理解?
我们所见到的概念车,其实都是对于未来汽车的构想。但设计师并不是单纯地天马行空,而是基于一定的现有新技术支持,再配合超前大胆的设想,一台夸张造型的概念车就被众多设计师捣鼓出来。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概念车还只是停留在设想、模型阶段,。因此,设计师们几乎可以不考虑所有基于现实的障碍,尽量采用前卫科技的设计语言,甚至不惜大量应用先进的材料与技术概念。
概念车为什么不生产出来?
尽管概念车足够令人向往,但不意味着概念车就必须要量产,其主要原因是涉及到成本与技术的限制。首先,由于概念车的设计与生产难度超强,要想达到量产的条件,势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成本,去一一验证车辆各方面的耐用性与可靠性。如此一来,整车成本上升的结果,带来的是极其昂贵的量产车价。
此外,概念车虽说是集各种顶尖新技术于一身,但实际上,新技术还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多数人的猎奇心理的同时,难免会对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产生诸多的担忧疑虑,包括完全自动驾驶,取消后视镜及方向盘、超轻量材料应用等令人咋舌的新技术。换句话说,概念车所持有的新技术,与目前的交通法规与安全意识相违背。
鉴于概念车种种的现实弊端,许多厂家似乎更愿意采用较为“妥协”的办法。一般只会在量产车上融入概念车的某种技术理念,或者某种造型风格,而不会选择将概念车直接量产化。好比今年刚上市的荣威RX5,正是继承了荣威Vision-R身上的 “律动设计”理念。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
因此,即便有些概念车可以量产,但为了满足实用性和安全性等硬性需求,厂家也不得不作出极大的让步,概念车也最终变成了普普通通的量产车。
概念车也是有梦想的
尽管完整的概念车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但至少我们看到许多厂家在这方面的决心,从十几万到上百万的车型都在专研此道。之所以厂家如此积极的推动概念车,一方面是概念车通常是一款重磅量产车的“前身”,而为了提前预知量产车的市场潜力,往往先推出一款概念车来测试市场反应。另一方面,概念车也是代表了厂家最新的科技含量产品和最先进的生产水平,这概念车特有的影响力,可是比投放数以万计的广告量,更加行之有效。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肯定大部分概念车的存在意义,除了感叹惊艳亮丽的外观造型背后,真正让我们触动是其核心技术,以及勇敢地对未来汽车生活的畅想。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又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做车不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