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驾驶一辆车,或许要去购买一辆车,跟一个厂家生产一辆车所要考虑的出发点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开车的时候遇上拥堵,会选择地图上通畅的道路绕行;买车遇上加价或者太长的等待周期,我们大可以选择其他品牌相同预算的车型作为备选。
但对于一个汽车生产商来说,这种做法也许就是“自寻死路”;拼命地研发一款定位冷门的车型去博取小众的眼光而耗费成本,肯定不如生产一款全新的车型扎堆热门的细分市场,争取分得一杯羹来的划算。
全新的华晨中华V6便是这么一款车型,这款亮相于本年度最后一届大型车展,又即将在年内正式上市销售的全新SUV车型,会在已经出现白热化竞争的自主品牌SUV市场激情怎样的浪花?
乍一眼看上去,全新的中华V6如果带给你的是满满的新鲜感,那证明你连宝马都不认识。
虽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它与宝马现有SUV的不同,但几乎可以肯定的的是,这款车如果遮住中华车标,将它误认为是宝马新款SUV的人大有人在;只是华晨毕竟与宝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设计层面的“借鉴”还真算不上抄袭。
内饰设计是当下自主品牌十分惯用的伎俩,一块大尺寸的多媒体屏幕占据了整个中控台,如此一来倒是节省了设计手段的繁杂程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华V6的产品概念便就是一款智能互联网SUV,没这么一块屏幕也确实说不过去。
华晨中华V6是继中华V5之后新推出的紧凑型SUV,而前辈中华V5销量一直不见得有多好,中华V6的面世也预示着华晨中华在紧凑型SUV市场重整旗鼓再征战的决心;结合命名方式,比V5更高端的V6不出意外的话要进入的就是在13-15万这个售价区间的主流细分市场。
但也正是这个细分市场,哈弗H6和传祺GS4两座大山屹立在前,荣威RX5、长安CS75两员悍将虎视眈眈、甚至还有比亚迪宋之类的同级别SUV在后方摩拳擦掌,华晨中华V6要与这些车型博弈,可谓是一番恶战。
之所以说会是一番恶战,是因为华晨中华的品牌效应在整个自主品牌阵列中并不算高;撇除了宝马的光环外,也许中华汽车的知名度还远不及红壳的中华香烟来得响亮,不同于广汽撇去两田还有传祺;长安撇去福特还有本身;上汽撇去大众还有荣威一般,中华品牌虽说耕耘市场已久,但是不仅没做到硕果累累,就连形象都尚未树立。
至于品牌效应低,从自身品牌麾下的产品销量便可看出端倪,无论是轿车还是SUV市场,中华品牌都不会在市场层面属于热门的选择。这里有必要提一句:虽然中华品牌有月销量达到3000台以上的车型,但是V3和H3是品牌谱系中相对较新的产品,对于开拓市场来说更具代表价值。
但中华V6真的一点优势也没有么?也不尽然,虽然华晨宝马与华晨中华从品牌层次来说天差地别,但是不可否认华晨对于宝马品牌和车型在中国的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交集甚多的两家总会有些优秀的东西相互交融,例如宝马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对于华晨中华的扶持。
中华V6的研发团队,便有近百位的宝马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支持,并且中华V6的整个生产平台是完全参照宝马4.0工厂打造;而在中华V6实际生产中,无论是设计理念、生产流程、装配工艺、甚至是质量管理体系,华晨中华都向宝马做了很多的借鉴,尽管不是直接由宝马团队操刀,但强大的技术背书做着支撑,也足够成为华晨中华V6的技术优势。
就如同日产之于启辰、沃尔沃之于吉利一般,宝马之于中华也是一种依靠着成熟的技术背书作为优势资本进行自我成长的手段;也许你还在质疑它的程度有多深,但就如同在连锁便利店里购买的印着星巴克商标的咖啡饮品一般,又有多少人会去查它是否真的是专业咖啡师调出来的拿铁呢?
一款走量的汽车,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仍旧属于一个大宗消费品,挥之不去的商品属性要博得市场的青睐逃脱不开的是一个公众能接受的终端价格,在哈弗H6、长安CS75、荣威RX5、传祺GS4这些强手的“威逼”之下,如果中华V6能以比它们都要低的价格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不是攥着“宝马技术认证”的一纸文书来自抬身价的话;中华V6想要成为热销产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结语:有着宝马技术支持的背书、互联网车型的噱头、以及热门的定位和接受度还算不错的外观设计,华晨中华V6的市场前景其实很大,但是较低的品牌效应和相对一般的品控能力也是比较明显的劣势所在;在自主品牌车企的设计理念、供应商水准越来越接近的当下,谁能拿得出质量过硬价格还实惠的车型,才是夺取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