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向来以SUV作为主力产品,在我们见证其高速发展的这两三年来,也正好是SUV市场茁壮成长的时间,以性价比著称的自主品牌车企在推出SUV产品时几乎都不留余力;就目前来看,SUV车型所带来的红利依然还未过时,在这个时候推出一款轿车,似乎显得有些不太理智。
但老牌车企长安却似乎不这么想,一款名为睿骋CC的中型轿车,成为了他们今年绝对的主力。
前段时间教授参加了睿骋CC的场地试驾会之后给出了“好开”的评价,但除了好开以外,它还有什么魅力足以让消费者愿意掏钱买单?这也是教授想得到的答案,这回我来到了三亚,就着冬日的暖阳与低吟浅唱的海浪,在椰林海风中对于这一款长安历时五年打造的中型轿车做了一番更深入的了解。
没脾气,或许是睿骋CC最大的特点
整套动力总成所表现出来的感受并不强劲,教授甚至敢打包票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加速性能呈现出“肉”感;着实,这与它的调校逻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套1.5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并没有在账面参数上做出什么吸引力,相反是以一种十分常规的数值呈现于世人面前;且第三代的爱信6AT变速箱在一二挡的采用了较慢的标定逻辑,虽然挡位之间的平顺性得以极大的保障,但还真不适合一个急性子司机去对它进行操作,哪怕是挂入S挡,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
但其实基于睿骋CC的车型定位来看,这种涡轮迟滞明显、中段加速超车还需要冥想一阵的动力表现方式在它的身上并不违和,结合上它的底盘调校性格,甚至有些异常的匹配。
在实际体验中,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研发团队想要极力将长安睿骋CC的底盘特点在硬朗与柔软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不敢说他们已经做到了,但这种意图十分明显。
睿骋CC的悬挂对于路面碎石、减速带、路面破损造成的小沟坎等程度较小的过滤得很干脆,不仅车身姿态回复得很迅速,连避震压缩回弹时带来的“咚咚”声都会让人感到这套底盘有一种高级氛围,而在弯道中又能给予车身有力的支撑以抑制侧倾,驾乘人员并不会因为在高速过弯时感到有太多的异样感受。
除优秀的底盘质感以外,加速和制动踏板的脚感、方向盘的转向手感都属于轻盈好控的类型,而且制动踏板的初段响应属于灵敏的类型,给予人十分容易驾控的感觉,哪怕是力气小的女司机,也不会觉得难以驾驭。
动力不强,但绝不孱弱;底盘厚重,手感却轻盈,这种驾驶特性表现得十分人性与温馨,没脾气,或许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静态呈现:国人要的它都懂
睿骋CC的外观设计其实也是在找一种平衡,车尾C柱向后拉伸的设计营造出溜背的造型特点,但是角度倾斜却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轿跑车型那般陡峭,而是采取了一种相对这种的处理方式,让沉稳与优雅感体现在睿骋CC的身上,另一层面也有利于提升后排的头部空间。
也许你会觉得睿骋CC的前脸设计与某豪华品牌很像,其实内饰设计也能让人有一定的遐想空间,但我们撇去这些感官上的效果不谈,睿骋CC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内饰装配工艺达到了不输主流合资品牌的水准,拼接工艺与缝线处理都值得称赞。
至于空间,一辆中型车不需要过于担心它的空间会不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头部空间确实会因为造型的原因收到一定的压迫,但好在宽敞的腿部空间可以有所补足;且座椅填充物柔软舒适,乘坐起来的舒适感也是可圈可点。
后记
自主品牌中型轿车放眼整个市场并不吃香,这与现有产品的定位不无关系,要么价格太高,出于品牌效应让人不得不投入了合资的怀抱;要么形象太浮夸,在感性的认同度上也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跟推出时机一样,长安睿骋CC的售价定位也展示出剑走偏锋的出招套路,预售价控制在15万元以内的做法十分符合当下消费者购车预期,毕竟销量高的自主SUV也几乎都集中在这个预算区间内。
或许睿骋CC的出现,不仅代表了长安品牌全新的中型车形象,更决心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让消费者接受的走量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中型家用三厢轿车的潜在买家,不看重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面子问题,且对于舒适性的需求要大于动力性的话,选择一款睿骋CC,不会是一个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