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在售的乘用车一共1135款,其中17%的车型都有双离合版本,最便宜的双离合车型是长安CS15,指导价为6.89万起;最贵的双离合车型为LaFerrari,基础价格为2250万;发动机排量从0.9L的smart到6.3L的法拉利;最大扭矩从smart的91N*m到迈凯伦的770N*m,双离合变速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你们是否记得,2013年大众在中国找回110万辆DSG故障车型,为何4年过去了双离合反而更加流行?
双离合技术专利拥有者是1939年法国人阿道夫·加尔奇(Adolphe Kegresse),但是未能实际应用,时隔25年,保时捷于1964年开发出5速半自动双离合变速箱,并装配于908赛车上,直到1981年,保时捷的PDK双离合变速箱终于研发出来,配备PDK的保时捷956、962赛车在赛场上收获颇丰。
1980年中期,双离合因保时捷的PDK赛车引起人们关注,1987年搭载保时捷6速双离合变速箱的奥迪Sport Quattro S1在派克峰山道赛一举成名。
20世纪90年代,大众和博格华纳合作研发一款适合大规模运用的双离合变速箱,并与2002年量产上市,这就是我们熟悉的DSG DQ250,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干式和湿式的区别是:湿式承受的扭矩更大,干式的稍小。
2009年保时捷和采埃孚合作三年后正式推出量产车上的PDK双离合变速箱,分为7DT-45和7DT-70装配于中置或后置发动机的车型上,第二个7DT-75被应用于前置车型上,承受扭矩为370-770N*m。
本田在2014年在讴歌TLX上应用了带液力变矩器的8速湿式双离合,之后又用在了思铂睿2.4L车型上。现代集团在2015年名图上开始应用7速干式双离合,最大承受扭矩为165N*m。
除了欧美日韩品牌,中国自主品牌也开始大量应用双离合技术。国内双离合研发的元年是2008年,当时12家自主品牌与博格华纳成立了合资公司,利用外方技术共同研发湿式双离合技术。
2011年比亚迪经过逆向大众DQ200 7速干式双离合研发出自己的7速干式双离合,这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部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2013年1月,上汽研发出DCT360 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最大扭矩360N*m,虽然核心模块来自博格华纳,但这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双离合的优势在于
一、传动效率高
二、省油
三、成本较AT低,特别是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以大众DQ200为例,DQ200最大的特点在于结构紧凑,所以带来重量上的优势,而且双离合变速箱依靠两块从动盘上的摩擦片来传动,因此传动效率高达91%,明显优于AT变速箱,传动效率高带来的是油耗的降低。
但是双离合变速箱不是百利而无一害,2013年DSG变速箱出现抖动、顿挫、异响甚至动力缺失的现象,大众迫于压力召回了110万辆搭载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其他品牌的双离合车型也相继步其后尘,比亚迪的SVS问题、观致的低速异响、昂科威拥堵闯挡等都与双离合变速箱不无关系。
总体来看,目前自动变速器的稳定性排序为:AT>CVT>湿式双离合>干式双离合。
有待继续完善的干式双离合
其实,任何新技术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成熟与否的区别,湿式双离合在2002年量产,经过十多年的完善,质量基本趋于稳定,而2008年才推出的干式双离合仍处于完善的阶段,所以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所以,双离合和其他新技术一样,也并非洪水猛兽,只是需要耐心去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