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以来,这八个字便被广为传唱,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和文献,同样也适用于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车企懂得怎么去迎合市场,自然便能活得滋润如水,如若不然,销量遇冷便是常事。
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马自达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活得不怎么滋润的品牌,它的偏执和“技术理工男”的属性凭借着一套创驰蓝天技术和魂动设计,笼络了大批的死忠,但不可避免的是,马自达品牌的销量下滑态势在近期是愈发严重。
死忠众多,却一直作为市场“非主流”,舆论的好评与实际销量的表现完全不成正比,究竟为何?
极端的产品特性难以普遍让消费者接受
马自达是一个偏执的品牌,对于技术的钻研,外观的设计,马自达向来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从来不随波逐流,但是偏执的后果便是,几乎所有的被生产出来的车型都呈现出极端的产品特性。
极端之一,便是马自达旗下车型普遍具有空间小的“毛病”,SUV大兴的时代,马自达确实具有自己的王牌,CX-4和CX-5两款SUV在动力响应和操控性能的表现上被各路媒体和车主用户大加赞赏,但是销量数据却是很诚实,与CR-V、奇骏这类在空间表现上更有优势的车型相比,马自达的SUV只能用“个性”定义它们的市场存在感。
极端之二,便是体现在产品性格上;马自达被称为“东瀛宝马”,足以见得消费者对于马自达品牌的车型所具有的操控性能十分肯定,然而当操控性能得以上升之后,舒适性必然也大打折扣,旗下众多车型都有着与同级别车型相比噪音较大、悬挂偏硬等等的表现;这一点,相信任何一个拥有过或者体验过马自达车型并且与相应竞品产生过对比的人都深有体会。
以上两点也就是马自达之所以无法成为中国消费者主流选择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中国市场的购车诉求主要面对的是家用环境,空间和行驶品质舒适性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都会是更重要的吸引点,刚好马自达的这两项便是其最薄弱的环节,自带屏蔽属性的产品特性自然也就难以服众。
相对坚挺的终端价格对于市场而言缺乏吸引力
其实从实际定价上看,马自达全系车型的价格在各自级别维度中都算不上特别贵的类型,但也许是结合产能、经销商布局基数都相对小众有限的原因,马自达是经常与市面上普遍的降价潮失之交臂的一个品牌,优惠较少,甚至不优惠的实际终端售价也是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对于日系车接受度较高的城市,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最后一点,便是营销,这一点似乎也是日系品牌常见的“不足”,不仅是马自达,就算是销量较高的两田和日产,都会在市场营销的力度和投入上比欧系品牌要小得多,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放在任何一个环境都适用,但如果将市场营销做得足够充分,在这个时代往往能获得相当出色的成效。
写在最后
马自达这个品牌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也正是它的这一份特立独行,让我想起了已经在市面上几乎仅剩下名声与情怀的另外一个汽车品牌——萨博。
萨博是成功的,它的涡轮技术与贴地飞行成为了现如今人们缅怀的谈资,但也正因为萨博的偏执成就了它的消亡;马自达亦是如此,当“创驰蓝天”、“转子发动机”、“魂动设计”已经深入人心之时,如果能在中国市场将某些产品(例如SUV)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或许它便能成为一个叫好又叫座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