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聊到摇号政策,很多在北上广深生活的人都十分头疼,在一线城市中由于汽车较大的市场保有量,为了限制新车登记数量和保障交通秩序,摇号购车成为了现阶段最有效的方式。
但这项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则相对友好,以广州地区为例,购买纯电和插电混动车型除了能够享受购置税减免等政策,也免除了摇号烦恼;而虽然油电混合动力不属于新能源车型的范围内,也享受不了购置税减免的政策,但由于上的是节能指标,因此与传统燃油车指标分开摇号,其中标率也比后者高出不少,广州地区的节能指标摇号中标率高达60%。
因此对于许多摇不上燃油指标,现阶段又不考虑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大多都会选择节能指标,既油电混动类车型。市场上大多数油电混动车型基本被丰田和本田两家占据,中型车市场有凯美瑞、亚洲龙和本田、紧凑型SUV市场有RAV4荣放、威兰达、CR-V和皓影,但在消费者基数最大的紧凑型车市场,却长期仅有卡罗拉和雷凌这对丰田旗下的姊妹车型提供有油电混动的选择。
而在今年,本田也终于将自己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铺设到了紧凑型车市场,自去年年底公布了凌派混动车型以来,包括买买君在内的无数本田粉丝们都在期待这款车的上市。而自6月份上市以来,凌派混动的市场表现好像并不出众,与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的市场销量也相差甚远。
以目前查到的销量数据来看,凌派混动8月销量为897辆,远不及雷凌双擎(8月销量4758辆)与卡罗拉双擎(8月销量2208辆)的销量,但本田在国内市场也算有不错的口碑积累,凌派燃油版每月也基本能斩获10000辆左右的销量,难道问题真的出在了这套动力系统上。
凌派是首款搭载由1.5L发动机组成的i-MMD混动系统的车型,但本质上来说这套动力系统工作原理与雅阁混动的动力系统基本相同,只是针对凌派更入门的产品定位匹配了一款排量更低的发动机。并且这款发动机也是早前飞度以及缤智上搭载的1.5L地球梦发动机,只是针对了进气系统、燃烧室进行了优化,同时加入了阿特金森循环系统;因此在可靠性方面也有一定保障。
凌派混动的综合最大功率154Ps,远比燃油版车型(最大功率122Ps)动力出色,这不仅仅体现在账面数据上,驾驶起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I-MMD混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车辆在低速区间基本采用纯电驱动,因此应对0~60km/h的市区路段显得十分安静平顺,由于是电机直接驱动,其动力响应也十分灵敏,而在60-100km/h的速度区间,发动机+电机的混合驱动也依旧让车子保有充足的动力储备。
虽然受限于1.5L发动机有限的动力输出,在高速区间必然不会达到雅阁混动那般的驾驶体验,但瑕不掩瑜,中低速段作为日常使用最频繁的速度区间,反倒给了驾驶者更优于燃油版车型的体验。
除了ECON模式外,凌派混动还提供了SPORT模式的选择,开启后车辆不仅会拥有更灵敏的油门响应,还会启动声浪补偿功能。不过声浪补偿在SPORT模式下却不支持单独关闭,这就造成了如果想要更强的动力,就必须牺牲一定的车内静谧性,也是凌派混动在动力方面买买觉得为数不多的缺点。
其实凌派混合动力销量低迷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其定价有很大关系,目前凌派混动版售价为13.98-16.98万,并且终端也还未提供优惠加持,而相比之下,雷凌双擎的售价为13.38-15.28万,并且现阶段已经有1.2万左右的现金优惠,到店谈还能争取进一步的优惠力度,两车在售价上的对比高下立判。
除此之外,凌派混动在配置水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现如今购车基本无法忽视的中控屏配置竟然要在15.98万的领先版上才有所涵盖,与雷凌双擎运动版相比,后者14.88万的售价不仅更亲民,膝部气囊、后座放倒语音控制系统、车联网、全车车窗一键升降都是雷凌双擎运动版优于凌派混动领先版的配置,虽然凌派混动确实拥有媲美B级轿车的空间水准,但算上优惠后2万左右的售价差距确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以凌派混动车型的产品力来看,无论是质量稳定性、空间水准,亦或是品牌力方面都没有太大短板,但偏高的定价却导致了凌派混动上市后并不能立马打动消费者,或许后期会辅以一定优惠,但依旧很难弥补与卡罗拉双擎或雷凌双擎之间的售价差距。
指导价为14.98万的凌派混动豪华版在配置涵盖方面又与领先版差距太大,没有定速巡航、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等辅助驾驶系统,也没有中控屏、多功能方向盘、LED日行灯、蓝牙连接等功能性配置。
凌派混动要想打动消费者,要么就需要足够给力的终端优惠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要么就需要在后期年度改款时适当进行配置下放,以增强其他版本车型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否则根本无法撼动卡罗拉双擎与雷凌双擎在油电混动紧凑型车细分市场的霸主地位。
对比丰田旗下车型,本田的产品向来有着更低的购买门槛和更亲民的售价,以中型车市场的雅阁混动与凯美瑞双擎举例,雅阁混动入门版车型价格仅19.98万,而凯美瑞双擎入门版售价达到23.98万。而此次凌派混动售价却要比同级别丰田混动车型更贵,以及超出大多数人预期的定价,难免让许多有购买凌派混动的消费者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