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给我们的出行、消费、饮食等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大便利,尤其是出行,现在的网约车平台层出不穷,某滴打车、某啰出行,某哒出行等不仅有自己的App,即便不下载,微信和支付宝两大手机必装应用也能满足你的打车需求。
国内网约车行业的逐渐成熟不仅仅令其逐渐取代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甚至平台也推出了多样化的出行方案,其中顺风车便是现如今很多用户在跨城出行方面的首选;比起地铁转高铁转公交的复杂出行方案,顺风车点对点的出行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过实际体验却与想象中相差甚远,便利体验丝毫没有,更多的是一趟极不舒适和烦恼不断的出行。
1月1日,本想趁着3天的元旦假期回家休息,但考虑到乘坐高铁要多次辗转于公共交通,加上现在国内疫情又逐渐开始出现反弹迹象。为了安全和便利性着想,顺风车会是许多不想开车或不愿意开车用户的最优选,于是便在前一晚预约了某滴打车平台的顺风车。
接单的司机驾驶的是一辆东风风光580的SUV,虽然是7座车,加上自己也为了节省点出行费用选择了愿意拼车,因此便没想那么多。
但实际上车后,我彻底蒙了。系统显示拼友为1人,但车上已经有3名互不相识的乘客,而我作为第4、5名乘客自然也只能坐在第三排,本想着自己一个人坐在第三排也勉强能够接受,但司机随后又接了6名乘客上车。至此,车上已经挤满了人,并且从我上车起也已经在广州饶了一个多小时。
按照某滴打车平台的合乘协议,顺风车拼车原则上是不超过3名乘客,但此次出行却实际搭了6名乘客,先不说和1名互不认识的乘客挤在空间本就不充裕的第三排尴不尴尬,光是这一车乘客完全不同的目的地,就注定了这是一趟漫长的旅途。
本应该是一趟两个多小时的出行,但从我下午两点半上车到晚上七点,实际坐了四个半小时,并且乘坐体验还极其不舒适。节假日塞车虽然是情理之中,但司机的逆行、急刹车等行为令本就不太舒适的旅途雪上加霜。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某滴打车平台的问题,即使在其他平台选择顺风车拼车同样会遇到这种情况,这点不少叫顺风车的同事和朋友都表示遇到过,司机通过在不同平台注册和发布信息,并招揽更多同行乘客,以赚取更多出行费。
但这并不是“顺风车乱象”的全部,不少司机不仅仅是私自载客那么简单,甚至还存在乱收费现象。网约车平台明文规定,跨城出行的高速费由车主承担,但依旧有车主通过临近发车前与乘客沟通,或上车后与乘客沟通,擅自收取高速路费。
无论是私自载客还是胡乱收费,都是在乘客临近出发前或上车后才知晓情况,行程早已规划好的用户完全没有预备方案就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乘客也毫无办法只能够选择“任人宰割”。
某滴是国内最先做出成绩的网约车平台,也是最早推出顺风车模式的平台,其平价的出行成本以及无需多次辗转于公共交通之间的便利性,确实给不少收入本就不高的打工一族带来了极大的出行便利。
不过早些年顺风车由于频频爆出乘客遇害的社会新闻,导致平台不得不对其整改。而在某滴为期400多天的顺风车行业整改,其他平台也抓紧这一市场空缺推出顺风车模式;但从几次的体验下来,即便是整改过后的顺风车依旧是乌烟瘴气,显然整改并没有起到作用。
具早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已发放网约车经营许可牌照104万张,网约车驾驶员证250万张,但这也仅仅是全国3000多万网约车中的冰山一角,由于网约车较低的注册门槛,不少人都能通过简单的注册和认证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网约车平台给了不少汽车消费者一个工作机会甚至是副业,但那些违规的行为,却又难以被平台监管。
其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各平台的信息不互通,导致了司机利用这一机会在两头拉客,出行体验直线下降。但想要各平台整合资源也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毕竟在互联网行业信息资源就是一切,谁又会愿意主动将自己的资源分享出去呢?
在网约车出行方面,大多数乘客往往处于弱势方,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虽然目前网约车在国内发展迅速,但监管等各方面并不成熟,类似于这种私自载客、乱收费的乱象一时间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实在接受不了这类司机的行为,直接选择不乘坐顺风车是最好的方法。
但市场最好的监管者就是消费者本身,对网约车平台也不例外,在上车时遇到实际拼车人数不符,司机私下收费等违规行为,可以选择拒绝搭乘,亦或者是留下截图或拍照证据以便于向平台方举报,来自用户的监管,是对司机违规行为最有效的约束。
网约车的普及以及更多出行模式的出现,本应该是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不过2021年的第一天的却经历了一场毫无便利和舒适性可言的旅程,着实让人有些扫兴。但最关键的是为了赚钱而将乘客的生命安全都不顾的驾驶行为,除了司机本身的责任外,对旗下司机监管不力的平台方也同样值得反思。
如果有类似经历的小伙伴,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