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授有个发小准备买车,既然做了这一行,也受邀跟着去看看提些建议。年轻人自然对运动,外观,配置更感兴趣。发小是和老爸一起去的,教授发现,看了几款车后,发小的老爸跟在后面脸越来越黑了,现在很多家庭就一个小孩,为小辈买辆车也无可厚非。但很多90后的购买力还做不到独立,这种情况下。90后的第一辆车,如何跟老爸讲情怀?
“车虽然是买给你的,但我平常也要开啊”,发小的老爸说完这句话后,教授将朋友拉到一边,“你省省吧,听听你爸的建议,从家用务实方面入手吧,别太跳跃了。”
的确,长辈们在选车理念上与年轻一代有很多不同,他们务实内敛。教授现在都记得,自家买车时,我爸对日间行车灯这项配置十分不感冒,大白天开个灯是什么鬼?
那天最后一站是北京现代4S店,朋友的老爸一眼就相中了名图,对空间颜值售价都很满意。教授发小一直在嘀咕:这车除了大,没点意思,不就是出个首付吗,大不了我去买个飞度······希望他们能尽快在购车分歧上达成共识。
可以明显感觉到,车企现在敢于在设计上剑走偏锋了,我就明着告诉你,我这车就是时尚运动(不是开着运动),镀铬什么的都是老黄历了,线条越复杂越好,大灯的造型要超越想象,三厢两厢都是浮云,最好来个两厢半的。但是,购车者的接受程度真的到了这么高吗?
“国内主力购车者集中在90后”——我真想对这些调研“砖家”们说下,你去过4S店吗?教授这次和朋友跑了几个4S店,还是拖家带口购车者居多,年轻消费者有,刚真敢说完全不用家里出一毛钱完全自己搞定的不多,其次,面对父母,购车这种10万+的大消费,就能一句话没有,刷个卡就完事了?看看月销量排前列的车型,有几个敢说自己是完全的“时尚运动”的?
教授自己也是90后,这段话就是站在90后的立场来说的:经费不够,可以不买车,但一旦要买车,合资的手动香过自主的双离合。加上大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了,真到要买车的时候,家中总会拉一把的。当然,预算上去了,话语权也让出去了。教授这位发小现在家里开的是大众速腾。这么说吧,紧凑级车型基本上就一棍子打死了,什么X域,X科塞拉全部都OUT了。但X罗拉和X逸却被排除在外,原因:牌子硬,性能稳,价格棒。看来销量榜没骗我,对于真正出钱的人来说,这些“稳当实用”的家用车更靠谱。
发小和老爸协商时,教授在边上解释了一通:一辆“颜值拉风”的紧凑级车会对年轻人未来生活及精神面貌层面产生怎样的改变时。到底是长辈,过的桥比我走的路多。一句话总结:要不咱们看看雅阁吧,我给你升一级你也有意见?一样都是“本田标”,你不就是喜欢这种“情怀”吗?
瞧瞧,谁说“年轻就要任性”的?你想任性的时候,家里面已经帮你先“升级”了。
“情怀”不能当饭吃,至少对长辈们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当年思域新车上市一分钱优惠没有,还两个月拿不到车,那时的雅阁基本有2万的优惠。如果你在类似广州这样拍牌四万的一线限牌城市,手头宽裕一点,再从“刚需”角度来看,你选思域闹哪样呢?!价都没得谈,简直没有做生意的诚意······不要试着和长辈谈功率扭矩百米加速。教授另一朋友,家境殷实,关注奔驰CLA已久,一去4S店老爸当即拍板:就C级了,优惠5万,更大更有面,儿子,别说老爸不爱你啊!
教授现在都记得朋友和我说这事时脸上那便秘的表情······
买车那么大件事,肯定是谁出钱谁说话啦!这么说并不全面,真到购车的时候,不管是谁出钱,晚辈都很乐意向长辈讨教一些经验。要真说买台BRZ做家用那也是个笑话。总不能由着性子来。“家庭”是每个中国人情感的核心寄托,结果就是在一次次观念的碰撞和妥协中得出的。
现在每家车企都在标榜自己的新车多个性,多时尚。但在实际生活中,就算是年轻人,真希望自己那么个性,那么亮眼么?直白一点说,仅仅是不喜欢大众这个品牌而已。更何况如果要依靠家中支持购车,想要太追求个性也是不现实的,教授有时候会想:车企那些主打年轻时尚的产品真的卖给了目标客户吗?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力还是要向现实妥协的。
从销量榜上看,主打“时尚”的产品还没到市场主流,年轻消费群体还不到汽车消费的中流砥柱,中国购车主流还在“刚需”产品上面,还没进化到时尚那一步。反过来想,主打“时尚”的车型更多是偏向于80后消费者,它们都已经成家,并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教授身边很多朋友最近都已经买车或是有购车需求,但他们最后买到的车离自己的想象总有一定的差距。想要“时尚个性”?先得经济独立。想和老爸去解释自己的“选车情怀”,这件事难度很大。
说完:谁出钱谁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与长辈坐下来商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年轻人来说,买车不是一件小事,虽然想自己做主,但长辈的看法也很重要,更多时候需要互相理解。对教授来说:买车时心水思域已久,为何最后是雷凌双擎?说穿了,广州一张车牌3万,我出不起啊·····